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十年间
深度关注|推动纪检监察监督与财会监督贯通协调
推进国安机关工作高质量发展,持之以恒抓好作风建设

请扩散!警惕伸向家长群里的“黑手”

发布时间:2020-11-12  来源:中国法制新闻网  字体大小[ ]

  在智能手机已近普及的社会生活中,谁的手机里还没有几个微信群聊呢?微信群不仅极大方便了亲友之间的联系,也是工作单位上情下达、布置落实任务、同事之间沟通联络的一款办公“神器”。被几亿用户频繁使用的新技术软件,自然也会招来别有用心之人的觊觎。

  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司法大数据专题报告:网络犯罪特点和趋势》显示,微信已超过QQ成为网络诈骗犯罪中使用频率最高的工具,超半数网络诈骗案件中均有涉及应用微信实施诈骗的情节,犯罪的手段也不断翻新,令人防不胜防。

  让我们看一个发生在延边地区家长微信群里的诈骗事件。

  近日,吉林省延边地区某学校一学生,在网络游戏过程中遇到一个可以给他提供免费道具的“小姐姐”,天真无邪、内心一片纯净的孩子根本意识不到这是一个丑恶的圈套。在“小姐姐”的花言巧语下,毫无防范的孩子把班级家长群名片分享给了她,随后“小姐姐”立即进群,更换成老师的微信名和头像,发布通知收取资料费,家长毫无察觉地受骗上当。

  其实,这并不是个案,2020年9月,在浙江省一学校的家长群里突然跳出一条学校收费通知:

  “班主任陈老师”称学校要收取季度资料395元和5元的复印费,让家长们发两个红包交钱,每个200元,共计400元。看到微信头像、昵称及群备注名和平时班主任的微信无异,家长们纷纷发红包交款。殊不知,这名“班主任”竟是假的!

  10分钟后,真正的班主任陈老师发现异常,马上@了所有人,但还是有7名家长被骗。

  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但背后其实是骗子的精心策划。

  涉世未深的未成年学生薄弱的防范心理、家长对老师的充分信任以及微信群管理的不完善,给了骗子可乘之机。近一段时间,针对校园网络诈骗,各级司法机关及新闻媒体屡次发声提醒,仍有家长“入坑”。

  在此,和龙林区基层法院郑重提醒:

  切记!切记!切记!只要涉及微信转款,千万不要急于支付,先核实!先核实!先核实!

  那么,预防校园网络诈骗,我们应该如何应对?

  一、在学校管理上,要加强教师、学生及家长的反诈知识宣传,加强对微信群的管理和维护,教导学生不要随意向无关人员推送微信群聊二维码,防止不法分子趁虚而入。建议学校明确微信群中每天发布通知的时间段,如清晨或傍晚,除此时间段外群内应实行禁言。

  二、建议学校收费要制作收费通知书,严格禁止以微信方式收费。日常收费工作,除非过于紧急和必要,可以由家长代表组成家长委员会统一进行收取。

  三、班级群里的群主老师务必设置“群聊邀请确认”,开启后方能邀请人员进群,此时扫描二维码进群方式将停止使用,这样从源头上提高了入群安全系数。

  四、诈骗发生后,群主及受害家长应及时将相关付款界面截图保存,第一时间向警方报案。

  不仅仅是微信群内转账,即使是个人之间相互转款也建议所有人将红包设置为延时到账,这样可以争取时间有效避免上当受骗。

  和龙林区基层法院希望辖区内学校乃至各个单位和个人都能以此为戒,警惕发生在身边的微信诈骗,堵塞微信管理上存在的漏洞。同时,司法机关、学校以及家长对法律意识还不健全的孩子们应逐步进行法律知识的灌输,让孩子们在错综复杂的网络世界中,增强自我防范能力,不断健康成长。

  (曲诗雨)

中国法制新闻网责任编辑亓淦玉

 

【免责声明】:以上图、文、音/视频文章内容转载于网络(本网原创文章除外),其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或归属权利人。我们尊重原创,也注重分享。转发推广仅供学习参考之用,禁止用于商业用途,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仅供交流学习了解法律、法规、政策,如无意侵犯到贵公司或个人的知识产权,部分文章转发推送时未能及时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来源标注错误或无意侵犯到您的权益烦请告知本网制作采编部QQ号: 3555333776,微信号:GAN160003,请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电话:010-89525216。本网投稿邮箱:3555333776@QQ.COM。通讯地址:北京市通州区通胡大街78号(京贸中心)二层15号。本网原创文章欢迎转载,为尊重和维护原创权利,请转载时务必注明原创作者、来源:XXXXX网站。
点击查看更多评论>>发表感言:
验证码,看不清楚请点击更换。